4月10日,已近午夜,位於北京美術館東街的三聯韜奮書店內燈火通明,顧客絡繹不絕,書店還為顧客提供了桌椅臺燈方便閱讀。這家已有20餘年曆史的書店成為北京嘗試24小時開放的書店之一。中新社發 杜洋 攝
  中新網北京4月23日電(上官雲)在國家大力提倡全民閱讀的當下,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成為各界關註的議題。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,北京三聯韜奮書店也已正式實行24小時經營。在實體書店遭遇網店衝擊而身處窘境的今天,“24小時不打烊”這種經營模式自身也受到一些考驗,它能否真正改變實體書店的經營局面,仍然有待觀察。
  實體書店受衝擊 部分民營書店接連倒閉
  世界讀書日的全稱為“世界圖書與版權日”,又譯“世界圖書日”,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。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“世界圖書與版權日”,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。它的到來引發各界對閱讀問題的關註,而作為傳統閱讀主要場所之一的實體書店命運同樣備受矚目。在互聯網興起後很短的時間內,實體書店遭到極大衝擊,同時由於經營思路僵化等其他一些原因,一些書店紛紛宣佈關張。
  最顯著的例子便是之前國內兩大人文地標級書店——北京“風入松”、上海“季風書園”的先後歇業;由於重組失敗,業內先鋒、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Borders也面臨類似命運。
  在運營一度舉步維艱的實體書店中,民營書店生存困境更加明顯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“多元化經營模式”不斷成為從業者的討論議題。這幾家書店陷入窘境原因極為類似——變化迅猛的圖書市場、日漸興盛的電子閱讀和經營成本的不斷上漲。
  近年來由於閱讀受重視的程度提高,讀者群體雖不斷擴大,卻大都轉戰到網絡上。噹噹、卓越、亞馬遜幾家網絡書城不斷開展營銷促銷,書價相對較低。因此不少人在實體書店看好書後,然後去網上下單,這也導致了實體書店的價格向網購價靠攏。
  在這種情況下,實體書店的盈利在逐年縮減,據某位書店負責人透露,一年銷售額扣除房租水電人工等費用,所剩無幾。
  嘗試多元化經營:書店試水整夜不打烊
  就在社會各界為實體書店前途擔憂的時候,試水24小時營業似乎為此帶來一絲曙光。而將咖啡館、餐廳、創意禮品店等糅雜在一起的文化空間型書店漸漸發展起來,在不少人看來,這是書店輓救自身困局,嘗試多元化經營的有效方式之一。
  最早運用24小時營業獲得成功的當屬臺灣誠品書店。誠品書店在臺灣獲得極大成功之後,開始進軍香港和內地。在20多年來的口碑積累之下,誠品已並非只賣書的書店,更大程度上成為一個文化地標。大約三年前,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去了一次誠品書店,受到很多啟發,三聯韜奮書店試水24小時書店,部分考慮也是由此得來,比如與位於三聯書店二樓的咖啡館聯合經營。
  其實,三聯韜奮並非內地首家“24小時”書店,早在2012年,上海大眾書局福州路店就開啟了“24小時”模式,已營業超過兩年。
  而據記者瞭解,自從去年11月份,北京精典博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也開始籌備“24小時博書屋”,目前書店還在緊張的裝修階段,預計不久即將開業。
  在這些實行、或者實行過全天不打烊的書店中,三聯書店有一個民營書店不具備的國企身份支撐,比如不存在書店租金問題。樊希安曾表示:“場地可以無償使用,關鍵在凸顯書店的公益性。”
  24小時經營何去何從仍有待時間驗證
  儘管各地24小時書店多數都在經營中,但業內對其未來的生存境地仍有頗多爭議。其中最有力的一個證據是著名的誠品書店在進駐香港一個月之後,便取消了通宵營業。因此有業內人士稱,行業運營規律無法抗拒,24小時書店雖有短期熱鬧,但今後還是會面臨很多困難。
  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也被認為是24小時書店運營必須面對的挑戰。有讀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,臺灣常年氣候溫暖濕潤,上海地處南方,一年之中戶外活動時間也較長,“當北京冬天來臨以後,還會有多少人深夜來此讀書呢?”
  交通與生活習慣在部分讀者眼中同樣成為制約24小時書店發展的“瓶頸”。將近午夜,公共交通多數會停運,夜讀者的行程為此受到很大影響;而城市中多數人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,下班後很難再有精力逛書店。
  何種經營方式最適合實體書店尚未有定論。在樊希安看來,關鍵是要把讀者留住,同時突破傳統經營模式,24小時經營便是其中一種,“不一定所有書店都採取24小時營業。國家出台利好政策,我們要想方設法‘用活’,採取多種形式經營模式吸引讀者。”
  2014年,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力度,在這種情況下,或許應該更多的嘗試一些有利於書店發展的模式。而24小時書店未來的路將何去何從,仍然有待時間驗證。  (原標題:觀察:實體書店如何“破局” 24小時營業何去何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p95zprwj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